2013年10月2日 星期三

人間福報-劇場本事--根在那裡,風景在那裡:與編舞家蔡慧貞談行旅和創作

劇場本事--根在那裡,風景在那裡:與編舞家蔡慧貞談行旅和創作
2013/10/2|作者:李時雍


「我離開家太久了。藉《門》的編舞創作,也許講出某種急欲找回自我,重新開始的想法;然而開啟之後,看到什麼樣的生命景象?我感到和國外遙想時的思念,竟有很大的落差。」

成立於台南的匯舞集,是旅歐編舞家蔡慧貞在歷經自台北到巴黎、到瑞士伯恩芭蕾舞團,多年職業舞者生涯,先後擔綱演出如歌舞劇《Cindy》、芭蕾舞劇《Momo》後,意識到重新認識、找尋自身生命根源之必要,二○一一年決定回到家鄉所創立的舞團。

去年九月,首齣作品《門》在台南首演並巡演,成為回家的第一步。慧貞憶及初返台灣時感到的最大衝擊,在於見到城市景觀的偌大變化,尤其她曾經求學的台北街道。回到府城,卻又有一種如同過去幾年置身於歐洲的悠緩閒適;在流離與回返之間,忙碌地投入編舞和演出工作,並不見得有時間思索這回來的意義,或者與「家」之間的關係,直到演出後又一段時間的沉殿,發現有了某些改變,遂有了今年作品《風景》的開始,「這次的作品是延續著這樣的心情。」

回家之後,是新的旅程,是舞蹈,是日常生活中微細的身體回憶,「很多事情會自然地湧現,過去的記憶,交友、情感、工作、求學,每當進入一個地方便會想起;感受一直堆疊到今。」慧貞說。

延續著跨國製作的形式,再次邀請義大利編舞家Francesco D' Astici參與創作,包括其中一段他的個人獨舞段落。匯舞集並邀請了弦樂音樂家合作現場音樂。蔡慧貞在這一年中,除了在制式舞台空間演出外,也嘗試進入在地的空間場域,在台南進行環境劇場的創作與表演,旅舍裡演出的作品《幻影》、咖啡廳複合空間的《雙翼.雙藝》,有獨舞,有群舞的編排;對於不同空間的想法,或現場樂團編制與互動,以至舞蹈動作的發展,都成為這次創作的根源。

有意思的是,如果瀏覽編舞家的經歷,會見到除了《門》當中的最後一段題名「生命風景」,蔡慧貞在一九九九年曾經編作過一齣《封景》。那是當年參與雲門舞集演出之際,受羅曼菲老師之邀,參與雲門2編舞營時的創作;她回想當時的身心狀態,舞者嚴格的訓練要求與創作者對世界的好奇渴望之間的矛盾,自身對於情感關係的複雜問題,生命的封閉性與舞蹈的自由所產生疑惑,那些不太願意回憶的景 象,希望它被塵封住,所以才會講說「封景」,然而創作與情感上的傾軋,卻總是「愈不願意去碰觸,但透過創作,隱約地透露出來。」

創作引領生命回溯,而旅路上,或許也就是那一步一步的自封繭中探索、到啟開的過程,感受沉澱在心的深處,於是當跳舞時,慧貞說「舞蹈的結構自然會拉出來,而顯示出作品的關心。」

曾經說「我的根在那裡,所以我必須回去。」的編舞家,曾經在旅居外國那麼多年復回之後,被自己的城市所困惑的目光,在經過《門》舞台上空間中徘徊游疑的找尋身影,經過回到家鄉台南走進空間的創作與對話,是否更接近了那曾經遙想企盼的根,「我想做那樣的作品,生命的風景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說。」慧貞是這樣說的,而所有的風景,都在根的那裡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